流沙、飛沙、移動沙丘,不斷前行的沙漠已成為地球難以治愈的“癌症”。
    地處北疆的內蒙古是我國荒漠化和沙土地最為嚴重的地區之一。內蒙古荒漠化土地面積為61.77萬平方公里,沙土地總面積為41.47萬平方公里。巴丹吉林、騰格裡、庫布其、馬蘭布和等5大沙漠以及渾善達克、科爾沁、毛烏素等5大沙地,連同陰山北麓嚴重風蝕沙化區土地,內蒙古荒漠化土地面積占全區國土面積的52%以上。
    惡劣的生存環境激發了草原人保護綠色家園的鬥志。1988年,當億利資源集團還是一家沙漠鹽廠時就在庫布其大漠播下了第一粒種子——修建穿沙公路,開始改變沙進人退的被動局面。在此後的20多年間,億利以點帶面,在沙漠里構建了一張公路網,並以路劃區,分而治沙。如今,總長500多公里的柏油馬路已縱橫在庫布其大漠中,當記者隨採訪團行進在沙漠公路上時,兩側的綠色讓人產生了一種身在草原的“錯覺”。
把生態當生意做
    庫布其沙漠總面積為1.86萬平方公里。在2000多年前,這裡曾是水草豐美的草原,但因戰亂不斷,亂墾濫伐,導致土地逐漸荒漠化,成為中國第7大沙漠,其中61%的區域為流動沙丘。只要風起,這裡的沙塵一夜就能刮到北京城,是懸在北京頭上的一壺沙。
    “如何讓沙漠有生命、有生長、有生活?” 從小深受沙漠之苦的億利資源集團董事長王文彪在做企業過程中產生了這樣的思考。
    沙漠被人類視為死亡之海,如何讓沒有生命的地方有生命,沒有綠洲的地方有綠洲,沒有生活的地方有生活,沒有生意的地方有生意,關鍵在於尋找一條可持續的生態治理模式。
    “把生態當生意做,把保護生態、發展生態當成一種商業來做,這樣就能實現可持續”,王文彪一語道出了庫布其生態治理的核心理念。
    目前,億利在庫布其的治理模式首先是修複沙漠中被破壞的生態,建立起基本生態平衡;接著通過修複沙漠生態來修複土壤,通過特別選定的藥材植物讓沙子變成土壤;第三步就是水到渠成的將恢復的生態與產業結合起來,讓不毛之地的沙漠創造出經濟價值來。王文彪將這一過程稱之為“立體經濟”。
    這種“立體經濟”生生不息,解決了治沙“錢從哪裡來”、“利從哪裡得”、“如何可持續”的問題。
    20多年間,通過種樹、種甘草、建鎖邊林,億利共綠化了6000多平方公里的沙漠,占整個庫布其面積的近三分之一;建起了242公里長、20-60公里的防沙生態安全屏障工程,鎖住四周,滲透腹部;通過治沙和發展沙產業使當地牧民的年均收入在近10年間增長了7倍;沙塵暴天氣由過去每年七、八十次減少到現在的三、五次,降雨量也由過去的70毫米增長到現在的300多毫米,;沙漠生物多樣性得到了明顯恢復,絕跡多年的天鵝、野兔、沙冬青、胡楊等100多種野生動植物不斷增多……
    “生態、民生、經濟三者在庫布其找到了平衡點”,王文彪告訴記者,“用市場經濟的商業手段來推動公益的生態環境改善,一定是可持續的,這就是庫布其模式。”
生態生意“走出去”
    2013年8月,聯合國防治荒漠化公約(UNCCD)秘書處與庫布其沙漠的主要治沙企業億利資源集團簽署了《全球沙漠治理戰略合作伙伴協議》,協議中明確寫入“將在全球範圍內推廣庫布其沙漠治理模式”。按照商業的智慧,用生意的理念來發展生態經濟的庫布其模式獲得了全球性聲譽。
    大自然保護協會亞太地區首席代表張醒生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我們在借鑒世界治沙經驗的同時,完全可以輸出庫布其沙漠治理的經驗,南美、非洲等乾旱和半乾旱地區也面臨著同樣的發展與生態平衡問題。
    30多年來中國經濟持續高速增長,創造出了世界經濟發展史上的奇跡。中國製造走出國門已經不再新鮮,但中國生態生意“走出去”卻是一件新鮮事。
    “中國企業走出的企業很多,做了很多購併、投資,大部分是成功的,但也有很多教訓”,王文彪認為,“過去‘走出去’,一是為了影響力,二是投資佈局。但在如今,更重要的是讓企業站上更好的制高點。這就要求‘走出去’的企業應該擁有一個更高層次的視角來思考,中國企業的優勢是什麼,我們國家經濟的核心競爭力是什麼?這些應成為民營企業‘走出去’應把握的重點。”
    9月20日,經濟學家、民建中央副主席辜勝阻在2014生態文明企業家(庫布其)年會上表示,民間資本缺乏投資空間,所以我們要尋求我們發展的“藍海”,相對於市場空間已經明確、游戲規則已然確立,競爭激烈的“紅海”,綠色經濟就是典型的“藍海”,庫布其的商業模式應該進一步市場化、產業化和國際化。
    “目前國際上批評中國生態問題的聲音很多,他們有的並不清楚中國經過幾十年的巨大努力,沙漠治理的效果很好。中國的生態生意‘走出去’很有可能是全世界最歡迎的,也可能造就中國最好的品牌”,王文彪笑著向本刊記者表示。
    隨著中國綜合國力的增強,全球經貿合作的不斷深入,在全球一體化潮流中“走出去”的中國企業,已經或正在成為承載中國形象的重要國際行為體。在全球化的大潮下,擁有一批成功的跨國企業不僅是國家“硬實力”的保障,同時企業也將直接影響到國家的“軟實力”。
    聯合國前副秘書長、聯合國里約+20峰會秘書長沙祖康向本刊記者表示,21世紀的經濟必須是綠色的,中國治理沙漠的經驗模式和綠色生意應該走向世界,與世界各國合作共贏。
    “既賺了錢,又做好事做善事,中國的生態生意如果能‘走出去’,能夠真正實現強國。我們需要具有中國特色的、代表中國核心競爭力的國家名片,既能傳播我們經濟的聲音,又能傳播國家的形象。”王文彪坦言,“希望留在沙漠里的不僅有王文彪的印跡,還有張文彪、李文彪的腳印。”
(編輯:SN080)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tq76tqqxs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